凯发k8天生赢家·一触即发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典型案例 > 典型案例

从“荒滩”到“浪漫海岸”!广州这个滨海湿地修复案例入选全国典型

日期:2025-06-10

  2025年6月8日是第17个“世界海洋日”和第18个“全国海洋宣传日”。近日,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实施的“广州南沙体育馆南侧蕉门水道北岸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案例”入选2025年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◆★,这是广州市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领域的一项重大荣誉。

  打造河海交汇区红树与景观植物共生特有景观。高潮带大面积种植粉色◆■、紫色系低矮草本★◆★■■★,如厚藤、粉黛乱子草、紫花翠芦莉等;中潮带主要种植白色系灌木,如榄李、秋茄等;低潮带补植低矮的绿色湿生及水生植物★★,红树植物与景观植物相互衬托,形成了生态与景观耦合的现代化示范单元。

  蕉门水道位于粤港澳黄金内湾★■★◆,是珠江入海水道之一★★■■■,位于咸淡水交汇处,水文条件复杂◆◆■■★,水位波动大。受土地开发、港口建设、航运等人为活动影响,该区域面临着三大生态问题:植被杂乱,生境脆弱,生态功能差◆★◆★◆◆;荒滩裸土,岸线退化,防灾减灾能力弱;驳岸硬质边界致使亲水空间不足。

  每年4月至9月,簕杜鹃、狼尾草等达到最佳观赏效果,为都市生活营造自然★◆★、舒适的“松弛感★◆◆■★★”。每年9月到11月,盛放的粉黛草海与绿植、蓝天、碧海形成色彩对比且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特色植物景观■■◆■◆,为广州城市生态名片增添了一抹浪漫的粉色,吸引大量游客★■◆。

  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,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通过开展荒滩硬质场地生态化改造、红树林营造、湿地植物种植等措施,营造红树林约2★★■★■.5公顷,修复滨海湿地约4公顷,探索出生态功能提升与滨海景观带打造耦合的■◆◆■■“城海共生■■■◆★”的生态修复新模式■■,助力打造人与红树林和谐共生的绿美景观。

  塑造本地乡土红树为主的立体生态海岸带。顺应岸上部分◆◆★■、潮上带◆■、潮间带◆◆、潮下带四个断面潮位分段,依次种植园林景观植物、伴生种、半红树、红树,构建起有层次感◆★、立体感的生态海岸带。

  下一步★■◆,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探索“城海共生”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模式,构建陆海统筹、山海联动的海洋空间开发新格局,助力打造美丽中国城市样板,让蓝色海湾更加美丽、更加充满生机★■◆◆。

  营造多元鸟类栖息觅食生境和迁飞通道。通过降低驳岸坡度,营造开阔的浅滩★◆★■★■,栽植桐花树、榄李等植物为底栖生物培养食源■■★★◆★,在泥潭外围区域插入若干生态木桩■◆,供鸟类栖息、觅食,为水鸟营造了能“放下警惕■◆”的安全静谧的栖息场所★◆★■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