凯发k8天生赢家·一触即发

垃圾分类新时尚在上海蔚然成风

日期:2025-07-22

  瑞虹新城铭庭建于2012年■◆★,共有居民636户。这些居民普遍学历高、收入高◆★◆★,且外国人、年轻人和小朋友众多,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高。居民王老伯告诉记者:“垃圾厢房所在地原是一处弧形的景观墙★■,放置了4个开放式垃圾桶◆■■。天气热的时候味道很大,有些人就把垃圾丢在桶外,不卫生也不安全。◆★★■★■”

  无废对于城市来说■■◆★,是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到最低◆■◆。无废城市细胞,正是一个个社区、工厂◆★★■★★、商场、旅馆、饭店、校园、医院、菜场等,通过资源节约利用◆◆、废物源头减量★■■◆,形成一个个◆◆★◆★“无废小循环■◆★◆■◆”★★■★,进而推动成为★◆◆◆“无废上海”。

  在闵行古美公园,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大篷车就停在广场上◆◆■◆★,车左侧升起的电子屏幕前,搭起垃圾分类“嘉年华★★◆★■◆”◆■■:老人饶有兴致地拿起写有垃圾名称的玩具箭◆■,射向写有四种分类的标靶;孩子在一旁与智能分类机器人互动,扔对垃圾得到表扬后★■,喜滋滋。

  不久前■◆★,在志愿者的带领下◆◆★,嘉兴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屋顶换上新“装”,名为《绿色低碳“点亮”生活》的大型屋顶彩绘亮相◆★◆。画面中,女士骑着自行车绿色出行,燕子衔来树枝和花朵,配合远处的嘉兴路街道剪影■★◆■◆◆,宛如一曲悠扬的绿色交响乐★■。

  据透露,上海碳普惠平台未来还会拓展更多新的应用场景★■◆◆◆,覆盖衣食住行用等多个领域,持续增加吸引力。

  除了居民区垃圾厢房的升级,近年来★■◆,上海推进垃圾分类科普馆■★、主题公园及“沪尚回收◆■◆★■■”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建设◆◆,也是相同目的,让居民在◆◆★★★“家门口”能实实在在感受到垃圾分类带来改变的载体,形成★■★★★★“认同闭环■■◆■◆”,这也是上海新一轮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重点:推进全程分类体系建设■◆◆,激励大家持之以恒。

  目前平台上有4种场景可获得碳减排量:地面公交、轨道交通◆■■、互联网租赁自行车、纯电动乘用车。比如,参考碳市场行情★■,上海市民每坐15公里至16公里的地铁★◆■◆,能通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产生0.1元左右的价值。攒到一定额度后,可以兑换公交地铁券,以后乘公交地铁时抵用。

  2024年,上海“无废指数◆■★■■◆”85.73◆◆◆■★■,比2023年的85★■.21又有所提高★◆★■■■。值得一提的是,上海已成功打造371个“无废城市细胞”,预计到今年上半年,还将新增至少200个此类细胞。

  2018年11月6日,习在视察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时强调:“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!垃圾综合处理需要全民参与,上海要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办好■■★。■★★■■”

  如今的上海◆■◆★★,垃圾分类、绿色低碳理念已经深入每个市民的心中,并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生根发芽。

  眼下,上海在册垃圾分类志愿者已超77万人。一批有生力量已经通过身边的“大篷车”加入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团队◆◆★★★■。古美路街道美乐汇街区的饿了么站点负责人告诉记者■★◆■◆:“已经有100多位骑手通过活动了解到垃圾分类志愿服务,并主动报名加入。我们有一大优势,可以在送外卖时附上一份垃圾分类传单、一句垃圾分类提醒■◆★。”

  据了解,嘉兴路街道利用200多平方米的屋顶■★★,组织社区学生与志愿者共同参与创作■◆◆■★■,已连续两年以低碳文明为主题完成彩绘作品。

  而上海碳秘馆里展示的“无废城市”◆■“碳普惠”等理念,其实已经悄悄走进每一位上海市民身边。

  “新垃圾厢房很漂亮也很实用★◆◆■。”居民葛先生说■★■■,对于他这样忙碌的上班族来说◆◆★★■◆,智能垃圾厢房无疑是一大福音,◆■■“随时可以来投递垃圾,方便极了■■◆★★。”

  记者了解到★◆,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2019年实施前后★◆◆★■■,大多数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都经历过一轮改造,以适应垃圾分类新的要求。从2023年开始,很多投放点◆★◆■、垃圾房再度升级,不仅装了洗手池■■◆、自动除臭机◆★★★■、感应门■★,还铺设了立体绿化或太阳能光伏板等,使扔垃圾的过程更“时尚■◆■■”。

  根据居民设想◆★★■,常琦团队充分利用现有的弧形墙,倚墙而建◆■★■★,并为垃圾厢房量身打造了弧形顶盖■★。“这个顶盖造型采用出檐设计◆■,不仅在造型和色调上与旁边的建筑相得益彰,同时具备外侧排水、内侧挡雨的双重功能,既美观又实用。”常琦说。

  记者在瑞虹新城铭庭看到,这个全新的智能垃圾厢房在普通四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■★,将可回收垃圾分为废玻璃◆★、废金属、废塑料、废纸张、废织物5类投放,有害垃圾分为废灯泡、废电池、废药品、含汞废弃物、有机溶剂类包装物5类投放。废灯泡投放口吸收了居民的创意★■◆■■,别出心裁地采用了灯泡造型■★,颇具趣味性。

  碳普惠,则是针对上海单位或个人的减碳行为,基于公布的碳普惠方法学进行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,并运用商业激励、政策支持、市场交易等方式◆★◆★◆■,推动建立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正向激励机制。

  4月21日■■◆■,公开测试了半年的上海碳普惠平台已积累了近10万名用户的试用经验,最快将在今年正式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★◆■■■■。

  从今年起,上海市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大篷车也在全市流动,每周选择一个社区、学校★★◆、园区或公共场所◆■■◆■◆,把垃圾分类的欢乐送到人们的身边。

  眼下在北外滩,超低能耗和近零排放成为全域推广的★◆“金标准”★■★◆★,◆■“海绵城市★★”“无废城市★◆★■◆■”建设加速推进。预计到2027年■★,北外滩核心区碳减排率将达到25%以上,有望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绿色低碳示范标杆■★★■◆★。

  其中的科技感更是满满:不仅有投递口感应开门、垃圾满桶识别和预警、垃圾桶内投递记录和实时拍照、环境温湿度检测■★、小包落地识别检测、垃圾混投识别检测,垃圾厢房还安装了4个AI监控摄像头,确保能够完整覆盖弧形厢房内外的投放情况,可自动发现问题并生成任务工单◆◆◆★◆,通知相关人员处理,形成管理闭环。

  截至4月24日,“爱回收·爱分类■■★★■”在上海共铺设可回收物智能回收机4600余台◆◆■,覆盖全市近2000个小区,用户数达到185万■◆。单台智能回收机日均回收量可达100千克,全市日均回收量约466吨◆◆◆。

  在朱家角古镇,人们时常注意到由不同身份、不同年龄段组成的朱家角镇◆◆★“文明劝导随手捡■★★■■”志愿服务队。队伍成立于2016年11月,每天有一支8人小分队在古镇志愿服务,每月组织一场15至20个家庭参加的特色随手捡志愿服务活动,不仅宣传垃圾分类理念,也有效美化了古镇环境。

  数据显示■■◆★,2024年★■◆◆,上海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8.5%,同比上升0■★.8个百分点;地表水273个考核断面优良比例99.3%■■◆★◆■,同比上升1.5个百分点★■◆★,为历年最优■★■。全市新增公园141座■★◆、绿道230公里★★◆,新增森林3◆■.1万亩■■★■■。今年,上海还将新增20座24小时城市公园★★■■◆,并在25座公园增设儿童友好活动设施◆■◆★★◆。

  上海碳秘馆安装的屋顶光伏工程,预计每年可节约电费10万余元,成为低碳技术应用的生动展示■◆★。在上海碳秘馆之外,和平公园围绕虫、鸟、生态三大主题◆◆★★,形成了馆内外联动的参观路线个生态观测点位,凸显生态底色★■★■■◆。

  为解决这一问题■■■★★,安丘居民区党总支牵头居委、物业、业委会“三驾马车◆■★★◆■”,就垃圾厢房的智能化升级广泛征询居民意见,得到了居民们的积极响应和支持★◆■■。业委会主任常琦是一名资深设计师,他主动请缨★◆■◆,带领工作团队承担设计任务,并与居民密切沟通,不断优化设计方案。

  骑着自行车就可以研磨咖啡豆、做着游戏就可以掌握垃圾分类知识……去年底◆◆★◆◆■,上海首家低碳生活新时尚体验中心——“上海碳秘馆”在和平公园开馆,如今已成为市民群众低碳时尚打卡新地标◆◆◆。

  2024年■★,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实效总体保持良好态势,小区(村)■◆★★◆★、单位分类达标率稳定在95%以上,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3%。据市绿化市容局透露,上海将继续加大分类投放点改造◆■◆■◆★,累计建成1100个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小区(村)■◆◆■。

  写信人之一、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安丘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雷国兴告诉记者:“读到习的回信,让我们全体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倍感温暖■★◆◆◆、深受鼓舞,也鞭策我们不断带动更多居民养成分类投放的好习惯,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■■。”

  上海还推出了全国首部无废城市建设地方立法★◆■★★■,“无废城市”正成为美丽上海的新名片。其中,医疗废物、城镇污水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均达到100%,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95%以上■★,回收利用率达到43%■■■◆◆。

  不久前★★■,位于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瑞虹新城铭庭的智能垃圾厢房焕新亮相。金属质感的外观独特的弧形设计搭配时尚遮雨棚◆■,与小区的整体格调完美融合★★■★◆,成为一道别具一格的亮丽风景线◆■◆◆◆。

  ★■“设计稿前后更改了不下7次,效果演示图做了3次。”常琦告诉记者,◆■◆★“新的垃圾厢房不但要提升垃圾分类投放体验,还要与小区的优美环境相融合。”

  在各方努力下,满眼清新的绿地公园、赏心悦目的碧水蓝天,已成为上海的日常。

  2023年5月21日,习回信勉励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:“希望你们继续发挥志愿者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作用■■★◆,用心用情做好宣传引导工作■■★◆,带动更多居民养成分类投放的好习惯,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,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■■◆■◆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积极贡献力量。”